2022年度河南省平顶山鲁山县事业单位综合知识考试范围
事业单位综合知识考试范围,事业单位综合知识主要测查应试人员的管理角色意识、分析判断能力、计划与控制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等。
《综合应用能力》考察范围:
主要测查应试人员的管理角色意识、分析判断能力、计划与控制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等。
管理角色意识:对管理岗位的职责权限有清晰认识,能够从管理者的角度理解、思考和决问题,具有服务意识。
分析判断能力:面对工作情境,能够发现和界定问题,分析问题原因及影响因素,做出恰当的评估和判断。
计划与控制能力:能够根据岗位职责和工作要求,利用可支配的资源,设想可以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使工作按预想的进程和方向发展,以获得期望的结果。
沟通协调能力:能够在管理工作中向有关人员征询意见,传递信息,施加影响,获得支持与配合。
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把握社会科学领域文本的事实和观点,全面准确领会材料含义。
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运用逻辑方法,对社会科学领域的现象、问题和观点等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论证。
文字表达能力:能够根据管理工作需要撰写文稿,准确和清晰地进行书面表达。
数据加工能力: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信息和数据进行识别、收集、分析和评价,并将数据处理结果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以上就是事业单位综合知识考试范围的全部解答,如果想要了解或者学习更多事业单位考试的知识,欢迎大家前往河南华图教育官网!
2022年平顶山鲁山县事业单位招聘考试题目及答案解析:
道光帝决定禁烟的根本原因是
[ ]
A、继续维护闭关政策
B、鸦片输人给中国人民造成深重灾难
C、林则徐的上书言词恳切
D、维护清朝统治
---------------------------------
答案
D
---------------------------------
解析:
虎门销烟:
林则徐到达广州后,与两广总督邓廷桢加强整顿海防,惩治鸦片走私,共收缴鸦片两万余箱。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率领地方官吏在虎门海滩将缴获鸦片全部当众销毁。虎门销烟的壮举,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的伟大起点。
虎门销烟(1839年6月)是指中国清朝政府委任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集中销毁鸦片的历史事件。此事后来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南京条约》也是那次战争时清政府签订的。
1839年3月10日,钦差大臣林则徐到达广州,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严厉查禁鸦片。他一面与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加紧整顿海防,逮捕烟贩;一面通知外国鸦片贩子,限期将鸦片造具清册,尽数缴官,并保证“永不夹带鸦片”。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抗拒禁烟,唆使英商拒交鸦片。林则徐下令封仓,停止中英贸易,派兵封锁洋馆,撤退中国官员。义律无可奈何,只得命令英商缴烟。4~5月,林则徐率领文武官员,勒令停泊在零丁洋的洋趸船上的英、美烟贩缴烟,收缴了两万多箱鸦片。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在广州虎门海滩主持销毁收缴来的鸦片。为销毁鸦片,搭建了两个销烟池,每个15丈见方,池底用石条铺平,四边栏桩钉板,前面设一涵洞,后面通一水沟。两旁的绿营兵丁先是从后面水沟里把水引入销烟池内,撒入食盐,使池水成为盐卤,然后把一箱箱的鸦片运到池边,打开箱盖,将鸦片切开捣碎,投入池中,浸泡了一些时候,再撒下石灰。顷刻间,盐卤沸腾起来,浓烟滚滚。兵丁们站在跳板上,手拿铁锄、木耙来回翻搅,使鸦片完全销溶,等到海水退潮时,打开销烟池前面的涵洞,使销溶后的鸦片随着浪花冲入大海。在涵洞上还装着网筛,防止未销溶的大块鸦片流出。看到这一扬眉吐气的情景,人群中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声。为了让外国人“共见共闻”,6月13日,林则徐发出告示,准许外国人到销烟现场参观。一些外国商人和传教士参观后,惊叹销烟工作的“细心和忠实的程度”,远出乎他们的“臆想”。从6月3日到25日,除留下八箱作为样品送往京城外,一百多万千克鸦片全部销毁。
知识扩展
禁烟运动:
1、背景:
(1)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影响了财政收入,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加深了政治腐败,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危及清朝的统治和中华民族的生存。
(2)“弛禁派”和“严禁派”的激烈讨论。
(3)禁烟运动呼声高涨。
2、目的:
为了维护清朝统治,道光帝任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
3、过程:
林则徐在广东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收缴鸦片。1839年6月,将收缴的英美走私的大量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把禁烟运动推向高潮。
4、影响:
(1)反映了中国人民强烈要求禁烟、反对外国侵略的愿望,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2)英国借口禁烟运动发动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鸦片战争的直接目的是保护鸦片走私,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
5、评价林则徐:
是我国的民族英雄,道光时奉命为钦差大臣,领导了虎门硝烟并取得胜利,后被遣戍伊犁,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悲壮诗句。被称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